全国人大代表杨雪梅:打通科研成果 转化“最后一公里”
中原网讯“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正是全国人大代表、黄河科技学院院长杨雪梅所关注的。
科技成果转化 需要打通“最后一公里”
长年工作于教育领域的杨雪梅认为,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活动全过程的“最后一公里”。“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科技创新绝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研究,而是必须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杨雪梅说,但是,我国科研成果转化率相对偏低,科研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为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杨雪梅认为,是因为目前我国科技评价还是重理论、轻应用。“目前科研评价体系基本上以论文为导向,并且大多数项目和奖励也主要以论文为基础。这使高校也以同样的方式考核相关院系与教师,无论是决定晋升还是评绩效,都会把专利数、论文数等作为重要参考指标。”所以,这种科研评价实行“一刀切”的现状,导致教师和科研人员“为了发论文而发论文”“为了评职称而做研究”。
杨雪梅认为,我国还存在科技成果转化少、渠道少的现状。她说:“数据显示,高校每年平均完成的科研成果有3万项,但仅有20%可进行转化并批量生产,形成产业规模的则仅有5%,转化率远低于发达国家。”这种现象,也就是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使得高校和企业之间缺乏沟通渠道,想从事应用研究、有应用研究成果的教师,不知道如何去找合适的企业;企业希望解决技术难题、寻求合适的技术项目,不知道如何找到合适的教师。
对于企业来说,杨雪梅认为,存在研发投入少、力量弱的现状。她举出几个数字:2016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学研究经费支出296.5亿元,占研发经费的比重为2.7%,这一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同时,企业还存在科研人才少、队伍建设薄弱的现状。
推进科技人才等方面的体制改革
怎么才能解决好科研成果转化不力、不顺、不畅的痼疾,扭转科研和经济“两张皮”局面,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杨雪梅提出,有关部门需要进一步推进科技、人才等方面的体制改革,细化和落实相关政策。
杨雪梅建议,相关部门改革科技评价体系,鼓励应用研究。“可以采取分类评价的方式,对于大多数普通院校,主要应当评价它们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即使是重点院校,大部分教师的研究工作也应当以应用研究为主。”
杨雪梅还提出,希望企业可以增加研发投入,增强研发能力。
“我还建议可以加快培育企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企业不仅需要高端人才,更需要建立研发队伍。建议各级政府推广深圳、厦门等城市的政策,通过收入补贴等方式鼓励各级学历的毕业生到企业工作。”杨雪梅提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建议教育部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企业技术人员到高校开展研发工作,在职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培养壮大企业研发队伍。
大力开展订单式培训
如何培养职业化农民?杨雪梅给出几条建议。她说,建议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协作的返乡农民工技能培训体系。“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在资金筹措、培训机构建设、生源组织、过程监管、效果评价等方面,鼓励行业、企业、院校和社会力量协同参与返乡农民工培训工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培训与就业紧密衔接的机制,突出培训课程和内容的实用性。同时,可以大力组织开展灵活多样的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和实用技能培训等,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杨雪梅提出,针对不同的需求,要对农民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对此,她建议,相关部门出台返乡农民工技能培训管理办法和职业培训补贴标准等政策文件,制定培训规划,并加强监督监管。推行“需求—培训—鉴定—就业—提升”一体化培训模式,建立返乡农民工分类、分层、分批技能培训体系,促进培训的精准化、个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