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揭秘黑塑料做紫菜真相 细数食品安全之殇(图)
讲科学
最强设备 迎战传闻
日前,北京食药监局与多家媒体合作,从北京市场上购买了45种紫菜样品,送至北京市食品安全监控和风险评估中心进行检测。
中心制定了紫菜鉴别方案:利用氨基酸分析仪、红外光谱仪、扫描电镜等先进技术手段。在上述检测中,扫描电镜是最为直观的检查手段,而电镜也是目前最先进的检测设备。
物理观察
人造结构和细胞一眼看穿
记者在检验实验室看到,负责检测该项目的王博士正在一个如一元硬币大小的金属厚片上粘贴两个类似纽扣电池的金属圆片。据王博士介绍,这是样品台,用于把样品粘上去后再放入电镜设备中观察。“一个上面是黑色塑料膜,另一个是紫菜。”
在电脑上,细过发丝的塑料膜和紫菜断面成了足有三指宽的影像带。
“这片灰色就是塑料膜的断面,结构细密,一看就是人造结构。而另一个则是紫菜,像蜂窝一样,这些圆孔就是它的细胞。”王博士说。
化学检测
绘出一条完全不同的波形
“紫菜里富含氨基酸,作为植物,本身也有蛋白质,不过塑料膜可没有这些物质。”北京市食品安全监控和风险评估中心副主任耿健强介绍说,这也是检测紫菜中是否有塑料膜的又一重要手段。
记者注意到,虽然不同的紫菜样品氨基酸含量有高有低,但是基本绘制出的波形类似,而同样被检测的塑料膜的结果则是绘出一条完全不同的波形。对此,该中心负责检测的吴博士说,从成分看,紫菜中都检出较高的蛋白质和氨基酸,而且含量分布比较集中。在塑料袋中未检出蛋白质和氨基酸。
红外光谱
多个波段鉴别谁是塑料袋
从光谱图看,不同品牌紫菜样本红外光谱图相似度较高,在多个波段附近具有蛋白特征吸收峰,而塑料袋在以上波段均无特征吸收。
吴博士表示,根据检测结果,送检的45个紫菜样品均未发现网传视频所说的用塑料造假问题。
说法律
编造散布谣言将算食品欺诈
北京市食药监局表示,塑料薄膜在常规食品抽检中是可以被检测出来的,近三年本市紫菜抽检中,未发现样本中存在塑料薄膜制假的现象。视频中凭“不好撕”来推断“紫菜是塑料薄膜制作的”,这一说法并不科学。
记者注意到,日前国家食药总局对《食品安全欺诈行为查处办法》征求意见,单位和个人利用网络、媒体、移动社交平台等载体,编造、散布、传播虚假食品安全信息被纳入了食品欺诈范围之内,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将移交公安机关依法处理。
凭肉眼
四种简易方法鉴别紫菜真假
北京市食药监局提醒,有些简易方法可对“紫菜”和“塑料”进行初步判断:
一是水泡法:真紫菜泡水后吸收水分,光滑,而塑料薄膜不吸水,不光滑。
二是燃烧法:真紫菜燃烧会产生一种类似于毛发燃烧的味道,火苗熄灭后留下像灰一样的物质;塑料薄膜燃烧火苗很大,滴油脂并有刺鼻的气味,燃烧剩余物质团缩在一起。
三是手撕法:用手撕扯泡过的样品,真紫菜撕扯很容易断,没什么弹性,塑料薄膜撕扯不易断,弹性较强。
四是水煮法:将未经浸泡的紫菜用水煮,煮前浮于水面,煮后体积略有增大,不完全漂浮在水面;塑料薄膜水煮前后体积不变,均漂浮于水面。专家建议,购买紫菜时可以捏一捏、闻一闻,品质好的紫菜一般是深褐色或者紫褐色,有天然的光泽,手感蓬松有弹性、没有异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