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黄珍宝抢先看|透过陶器看黄河:古人在器物上的创造力可真是了不得
从舞蹈纹彩陶盆,
到鲁国大玉璧,
被黄河串联起来的沿黄九省(区)文物珍宝
如同一颗颗镶嵌在中国大地上的明珠
让磅礴大气、多姿多彩的黄河文明历久弥新、熠熠生辉
为了让大家抢先一睹“黄河珍宝——沿黄九省(区)文物精品展”展出珍宝
“沿黄珍宝抢先看”至今已推出九大省(区)的九件镇馆之宝
最近不少读者留言,一天只能看一个珍宝不过瘾
想抢先看到更多珍宝
安排!
即日起到本月29日
“沿黄珍宝抢先看”栏目每天将推出一大波“黄河珍宝——沿黄九省(区)文物精品展”上的珍宝”
分门别类的帮你圈圈重点
让你在展出正式开始前对各种珍宝心中有数,如数家珍。
今日推出第一篇“透过陶器看黄河:古人在器物上的创造力可真是了不得”
陶器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国粹”。在本月30日开展的“黄河珍宝——沿黄九省(区)文物精品展”上,就有一批造型独特、意义非凡的珍宝陶器。
珍宝档案:
鸟(鹰)纹彩陶壶
宗日文化
高22.8厘米,口径9.5厘米
底径9.5厘米,腹径18厘米
青海省同德县宗日遗址出土
青海省博物馆藏
珍宝档案:
四大圆圈纹双耳彩陶壶
马家窑文化
高32.5厘米,口径8.7厘米
腹径32.7厘米,底径12.5厘米
青海省博物馆藏
除了首轮介绍的舞蹈纹彩陶盆外,青海省博物馆这次带来的珍宝还有鸟(鹰)纹彩陶壶和四大圆圈纹双耳彩陶壶,它们能被有“彩陶堆砌的汪洋”之称的青海省拿来与其他沿黄八省(区)的珍宝“排排坐”,代表性自然不在话下。
作为宗日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代表,鸟(鹰)纹彩陶壶和四大圆圈纹双耳彩陶壶各具特色。它们壶身上的彩绘图案复杂多变,有绳纹、三角纹、折线(山形)纹、变形鸟(鹰)纹、圆圈纹等,这些纹饰与先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大多是自然崇拜的反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从不同侧面展示了中国彩陶艺术的神秘与多彩。
曾对着鲁国大玉璧回味无穷的读者看过来,它的“同乡”也红陶兽形壶也将在月底惊艳亮相。红陶兽形壶也是山东省博物馆的十大镇馆之宝之一,它通体洪亮、有猪的面目,有狗的四肢,还有上翘的狗尾,另有一空心圆柱和一个圆弧立于器身之上,憨态可掬。
珍宝档案:
红陶兽形壶
大汶口文化
通高21.8厘米,通长22.3厘米
体宽14.5厘米,足高7.9-8.4厘米
1959年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
山东博物馆藏
作为大汶口文化时期先民们生活体验和艺术智慧的结晶,红陶兽形壶代表了当时陶塑造诣的最高水平,是5000年前难得的一件艺术珍品,透过它,我们可以感知几千年前先民朴实纯美的生活情趣与匠心独到的艺术遐思。
月底参展的珍宝中,山东省博物馆还带来了一件被各国考古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的珍宝——蛋壳黑陶杯。黑陶是一种无釉陶器,是史前文明时代,先民们采用黄河故道沉积的淤泥为原料,经过风华、防腐、砑光、阴干等十几道工序烘焙而成的黑色陶器。因黑陶最初发现于山东龙山,所以称为龙山文化,它是龙山文化的典型代表,被誉为“国宝”。“蛋壳陶”是在黑陶的制作工艺基础上,再经过淘洗、轮制、打磨、烧制等工序,成品胎璧仅有0.5-1毫米。
珍宝档案:
蛋壳黑陶杯
龙山文化
口径11.5厘米,足径5.4厘米,高12.6厘米
1960年山东潍坊姚官庄出土
山东博物馆藏
这件蛋壳黑陶杯,造型规整匀称,历经几千年还能如此完整的被保留下来,实属罕见。要知道,咱现代的研究人员曾试图仿制这种黑陶,却很难达到完全一比一的复制,这件被现代考古学家认为是“无解”的珍宝,你确定不来看一下?
郑报全媒体记者 杨丽萍 图片来源:青海省博物馆、山东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