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郑州新闻

石大东:难忘16岁少年叶沙和“一个人的篮球队”

2021-01-14 23:12:18 来源: 《中国记者》

 

第十六届长江韬奋奖获得者谈

“我最成功的一次策划”

 

  2019年8月30日晚,国际篮联篮球世界杯开幕式在北京水立方举行。

  开幕式上,一支名为“叶沙”的篮球队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在亲自讲述它的故事时,一向以硬汉形象示人的国际巨星成龙哽咽了……

  此刻,我坐在电视机前静静地看着。当拍打篮球的光影人出现在舞台,“我是叶沙,叶沙的肺。我是叶沙,叶沙的胃。我是叶沙,叶沙的眼睛……”的声音和篮球的拍打声响彻球场的那一刻,我泪流满面……仿佛看到那个生命定格在了16岁的少年叶沙,真的回来了!

  从业24年,从一名普通记者,到成为一名拥有几十亿国有资产的党报集团社长、董事长,我见证着中国报业24年的风云变化,也经历着郑州这座城市24年的蝶变;我们共同策划过无数新闻报道,也参与过各种国家级重要会议。

  然而,新闻职业生涯中最让我难忘的和心灵震撼的,是这个16岁少年叶沙的报道。世界上最动人的事是善良回应善良,世界上最温暖的爱是爱的延续和传承。

  一个人的篮球队,成全的不仅仅是7个生命的延续,更是无边的善和爱意的延续,更深远意义和价值是他的善和爱推动了整个中国器官捐献事业的发展。

  时光拉回到2017年4月27日,叶沙的离开很突然。这个年仅16岁的少年因为突发脑溢血,被送进医院急救室后抢救无效去世,少年甚至没来得及好好和父母话别,就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我拿到了一张叶沙生前的照片,看得出这是个英俊的孩子,浓黑的眉毛,眼睛不大却很有灵气,嘴角不经意地向上扬着。正处豆蔻年华的叶沙,性格外向,平时成绩也很好,多次获得考试优秀奖、单科王、优秀学生称号。他酷爱打篮球,个子有一米八,生前的理想是报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命运却和这家人开了一个过分残酷的玩笑,明明几天前还活蹦乱跳的儿子,却突然间就不和自己说话了,温热的身躯也渐渐冰冷。这对年轻的夫妻心痛得无法呼吸,只是趴在儿子的身体上一遍一遍地哭泣、呼唤。

  随后,父母做了一个慎重的决定,把叶沙的器官捐献!长沙市红十字会也介入进来,叶沙的生命在7位素不相识的人身上得以延续。这7个人有矿工、铲车司机、警官、学生,最大的54岁,最小的只有14岁,这些人无一例外地因为叶沙的捐赠获得重生。

  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计划组织一场公益活动,得到叶沙父母的同意。他们找到其中五位受益人,问是否愿意组一个篮球队,这五个人都说,“叶沙生前那么喜欢篮球,我们的生命是叶沙给予的,我们必须让他的生命和梦想传承下去,我们都是叶沙!”

  我在网上看到这则公益消息,少年叶沙的重生震撼了我,我们立刻组成“冬呱视频”叶沙专题报道团队,派出记者采访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详细了解前后故事后,决定跟拍全程,制作一部新闻专题纪录片。

  我安排视频采访编导团队分别前往北京、长沙、内蒙等地开展各项采访工作,前前后后持续了四个月之久,我们终于等来了这只特别的篮球队——叶沙队。

  2019年的1月,我们的编导团队在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中心的帮助下,跟随“叶沙篮球队”,走进WCBA的赛场,记录下了他们帮助叶沙圆梦的温情时刻。作为媒体人,这是我们第一次和人体器官捐献走得如此近,在叶沙球队身上,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

  这支篮球队有自己的特殊球衣,每个人的球衣号码,共同组成一个日期:2017年4月27日。

  这是叶沙离开他挚爱父母的日子。

  编导团队提前5天赶到呼和浩特,看到内蒙古篮协主席巴特尔在赛前为五人安排集训,他们五个人高的高,矮的矮,老的老,少的少,一点点地从零学起,运球、传球、扣篮……

  集训过程的活动量是平时的好几倍,这五个人又是接受器官捐献手术的病人,身体排异现象和体力状况都不尽如人意。

  但他们知道,这是叶沙的梦想。当练到疲惫时,五只手交握在一起,在训练前,他们总是鼓劲儿般地大喊一声——“叶沙!加油!”

  更幸运的是,我们编导团队突破各种采访难题,顺利拿着摄像机走进了WCBA全明星赛赛场。

  当这支特殊的篮球队进场时,中国篮协主席姚明起身,肃立向入场球队致敬。

  普通人站上专业篮球的赛场,本身就需要勇气,他们即便站在篮筐底下投球,都很难得分。搞不清比赛规则,对罚球线也不是很清楚……

  尽管如此,没有一个人嘲笑他们,观众席上的人们报以一阵阵更热烈的掌声,不断有人起立,呐喊声里夹杂着泪水:“叶沙队,加油!叶沙队,加油!”

  和前方采访编导团队反复沟通后,在剪辑叶沙这个故事时,我决定去掉以往短视频创作中常用的技巧手法,选择用朴实的镜头语言讲述,让故事的观感更接近现场。让器官捐献的基层工作人员讲述最初的困难,抽丝剥茧,用直白展示真实。

  让人们在真实中获得心灵震撼,正是这种创作理念让这个故事得以闪耀光芒。

  我们把这次比赛拍成了短视频专题《我捐了心肝肺肾眼角膜,他们帮我圆篮球梦》(简称“一个人的篮球队”)。让我没有想到的是,片子在网上炸开了。短短几天内,视频专题片登上各大平台热搜榜,被央视《新闻联播》报道,人民日报、新华网和各行业“大V”转发,截至目前,播放量超5000万,用大爱震憾人心,用真诚打动了人心。

  其实在中国,每年等待器官移植的人约有30万人,但每年器官移植的比例,却仅为30:1,仅有约1万人能等来移植的机会。叶沙的故事感动了无数的普通人,激励大家捐献器官,救助他人,传递善爱。甚至有人在看完叶沙的故事后,立即签了器官捐赠志愿书。

  更让我充满自豪的是,视频专题被广泛传播后,中国器官公益捐献中心的数字呈几何式上升:短片播放前,中国器官捐献9年内是99.2万人,播放之后,一个月就新增了11.2万人志愿登记器官捐献,突破了100万。截至11月28日,有效志愿登记器官捐献人员262.9万余人。一个个数字的背后,是更多的人的生命得以延续!

  我想,这个暖心的故事,让更多的患者看到了希望的光。一个人平均可以捐献3.5个器官,可以想象这样一个故事播撒出多少新生的种子!正如有一些网友评论这样写道:“有些人死了,他还活着!”小切口呈现大主题,小人物释放大能量,小故事彰显大感动,小行动推动大捐献。融合传播时代,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形态和记录方式,在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传播正能量上,具有独一无二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今年,这个短视频专题获得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在写这篇文章时,“一个人的篮球队”故事被《少年的你》的制片人关注,他找到郑州报业集团,要将其投资拍摄成为电影,让少年叶沙的大爱故事和中国器官捐献走向大屏幕,让生命的种子在中国大地健康生长,让大爱故事传递给更多人,感动更多人加入这个公益事业。

  唯有爱的流转,能让这个社会更美好。

  讲好中国故事,这是我们媒体人毕生要做的一件事情。

  本文刊登于《中国记者》2020年第12期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

电脑版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