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郑州新闻

郑州产业扶贫强势“造血” 带动贫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全部超5万元

2020-12-01 20:24:57 来源: 中原网

  中原网讯(张思沛/文 付智军/图)“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12月1日,郑州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郑州市“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系列新闻发布会产业扶贫专场。会上,介绍了郑州市产业扶贫的相关情况和成效,全市181个贫困村已全部摘帽退出,贫困农民人均可支配年收入达到15137元,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从无到有,年收入全部超过5万元。

  据了解,郑州市贫困村产业脱贫目标全部实现。全市181个贫困村已全部摘帽退出,且全部达到了“有特色产业、有创业致富带头人、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有集体经济收入、户户有增收项目”的产业脱贫目标。

  积极引导贫困村立足资源优势,坚持短中长目标统筹谋划扶贫产业,通过产业扶贫项目建设,培育发展特色种植、畜牧水产养殖、乡村旅游、特色加工、光伏扶贫、电商流通等重点扶贫产业,夯实产业基础,争取短期能脱贫、中期能致富、长期可持续。

  据最新统计,郑州市贫困农民人均可支配年收入达到15137元,是2015年的3.6倍,与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由2015年的1:4缩小到2019年的1:1.7,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从无到有,年收入全部超过5万元,平均达到21.89万元,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郑州市产业扶贫成果显著,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扶贫路。那么郑州市是如何助力穷山沟村民过上新生活的?

  发展农业特色产业。近年来,我市制定了一系列扶持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政策措施,通过实施“菜篮子”工程、现代农业示范园、产业扶贫、到户增收等农业项目建设,引导、推动贫困村因地制宜发展蔬菜、林果、花卉、中药材、畜禽、水产、食用菌等农业特色产业,促进了贫困群众就业增收。

  如中牟县刁家乡小王庄根据本村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积极探索草莓种植项目,全村发展草莓种植大棚230座,产值达50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17年的4500元增加到了2020年的13041元,实现由省级贫困村向“富裕村”的转变。

  发展乡村加工业。积极发展特色农产品、特色食品、服装、鞋帽、玩具、手工艺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把工厂建在乡村,吸纳贫困村民创业就业,实现在家门口增收。如登封市君召乡总投资1500万元建立“巧媳妇”服装基地,年产值3000万元以上,实现利税600万元,安排就业300人,务工人员年均增收2万元以上,实现了在家门口稳定脱贫。

  发展乡村旅游业。郑州市贫困村大多地处丘陵山区,有着丰富的自然、生态和旅游资源。我们从2014年开始实施贫困山区区域特色经济项目,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3.8亿元,撬动社会资金4.3亿元,打造了一批乡村旅游扶贫点,覆盖贫困村42个,带动一批贫困户通过从事旅游业脱贫致富。积极推广“景区带村”、“能人带户”和“公司+农户”等旅游扶贫示范项目建设,打响了新密伏羲山大峡谷、登封大熊山仙人谷、新郑具茨山等旅游扶贫品牌。

  发展电商、光伏等新兴业态。积极加强县、乡、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成服务站点对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村的全覆盖,建成益农信息社1604个,打通电商扶贫最后“一公里”,实现了“网货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实施光伏发电项目,投资1618万元建设6座村级电站、150户分布式电站,关联受益贫困户707户。

  实施产业项目。不断提高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用于产业扶贫的比重,持续实施了到户增收、产业扶贫、光伏扶贫等一系列产业扶贫工程。五年来,累计投入产业扶贫资金10.69亿元,发放扶贫小额贷款3.27亿元,实施产业扶贫项目682个,培育带贫农民专业合作社166个,实现了产业帮扶对户对人全覆盖。

  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印发了《郑州市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实施方案》,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对集体经济试点村进行扶持,试点村重点向贫困村倾斜,确定了特色种养、电商流通、乡村旅游等七大产业类型以及合作帮扶、托管帮扶、股份帮扶等七种脱贫模式。截止目前,181个贫困村年集体收入全部超过5万元,平均达到21.89万元。

  深化“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行动。引导龙头企业或合作社在贫困村建立生产基地、仓储设施、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项目,吸纳贫困村民就近就业创业,形成企业与贫困村抱团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输血式”向“造血式”扶贫转变。目前,带贫企业达到208家,实施社会扶贫项目366个,投入社会扶贫资金近50亿元,其中产业帮扶项目资金45.9亿元,辐射带动农户6万余人。

  坚持扶贫与扶智、“输血”和“造血”、治穷和治愚相结合,组织开展就业、特色种养殖、旅游扶贫、电商扶贫等专项技能培训3万余人次,解决就业2万多人,其中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2816人,实现“应培训尽培训、应就业尽就业”目标。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

电脑版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