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郑州新闻

《在一切潮流之外》新书分享:一个连张爱玲都未必知道的张爱玲

2020-11-22 10:44:55 来源: 中原网

  2020年是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网民用谐音将这一年称为“爱玲爱玲年”。9月,河南文艺出版社推出作家青青的《在一切潮流之外——张爱玲传》,该书以自由的笔触,全新的资料,独特的视角,对著名作家张爱玲的生命给予了完全不同于以往的解读,全面展现了她从上海、香港到美国奔波而跌宕的人生经历。

  11月21日,一场“民国风云·百年爱玲”新书分享会在海汇港尚书房举行,青青亲临现场,分享她创作背后的故事,并与作家乔叶精彩对谈,畅谈他们眼中的张爱玲,数十名喜爱青青和张爱玲的读者冒着严寒来到现场聆听。

  初衷:通过张爱玲,看到更广阔的女性及自己

  写张爱玲的想法是早就埋在青青心中的。30多年前,郑州金水区紫荆山商务人民大会堂门口的广场上常卖有打折书,当时正读大学二年级的青青,经常和同学一同乘坐101路电车去淘书。

  当年,青青淘到了两本书。一本是萧红的《呼兰河传》,一本是张爱玲的《十八春》(后来的《半生缘》),而萧红和张爱玲也在后来成为青青最爱的两位女作家。

作家青青现场分享创作初衷。

  2014年,青青撰写完成萧红传记《落红记——萧红青春往事》。写萧红的过程中,青青就有了写张爱玲的想法,但当时并未动笔。“当时也有人让我可以接着写传记,做一个传记作家。但是我不希望自己的写作生涯被定义、被贴标签,所以当时我放下了那个念头。”青青回忆。

  三年前的暮春,青青去了一趟诸暨的斯宅村,“站在二楼的木走廊里,透过窗子可以看到斯宅村千门万户的青瓦像阴天里的湖水粼粼荡向青山,如果有雨,那瓦上敲击的雨声该让人几多愁绪。屋子是木地板,空气是凝滞带有木板的古旧气息。好像张爱玲刚刚还在这里,此刻不过是出去到村子里看杀猪或者村戏了……”写张爱玲的强烈愿望在斯家小楼上就此生成。

  尽管市面上已有大量关于张爱玲的传记书稿,但从那天起,青青还是决定要写一本属于自己的张爱玲传记。2019年8月,青青正式动笔,2020年3月,书稿杀青。

  “我梳理她们的生命,也是梳理我自己的生命,更是梳理我们整个女性世界的生命。张爱玲的一生没有落入俗套,她的一切都没有从世俗出发,而是从生命出发。不论时间过去多久,高科技如何发展,女性的命运并没有改变多少,这种性别上、文化上微妙的不公平仍然存在。这也是我决心用女性的心去书写她们的初心。”青青说。

作家青青现场分享。

  “我喜欢到一切事件发生的现场,哪怕人去楼空,总有一种气息停留在空气中。” 据青青介绍,当初写《萧红传》时,她一路追寻萧红的萍踪,几乎细腻到萧红住过的医院,散步过的小径,这部《张爱玲传》也延续了这种现场感。为写这部《张爱玲传》,三年时间,她奔赴杭州、温州、天津、上海、南京、香港、台湾……几乎遍访张爱玲一生所行之处,不断将自己置身于最真实的历史场景中。

  新书分享会上,不少读者提到青青的文字具有强烈的现场感,这种现场感来自于她资深记者的身份。青青认为,每到一处,都会有对她们身世与命运独特的发现,这是资料中无论如何也无法给予的。走访中总会遇到有趣的人与事,对自己写作有独到的帮助。

  河南文艺出版社副社长、作家碎碎评论该作品时曾表示:“这样贴近生命的解读,别的传记还没有这样的。”

现场观众认真聆听。

  重新解读“胡张恋”,并不仅是爱情

  张爱玲的一生,不论是性格、文学成就还是与胡兰成的爱情,都是有争议的。在书中,青青用生命贴近张爱玲的基础上,以一种独特的视角解读张爱玲的一生和她一生中相遇的人与事。

  胡兰成曾提及,他在张爱玲这里,重新看见了天地万物,重新找到了自我,没有她的调教,他也写不出《山河岁月》。而在青青看来,胡兰成在很多张迷眼中是个“渣男”,他的滥情给了张爱玲许多痛苦,从世俗意义上讲他们的爱情是失败的。但对于作家张爱玲来说,这场爱情成为她后半生写作的养料和重要的推动力,在《色,戒》《少帅》《小团圆》等作品中男女主角的情爱,都浸透着“胡张恋”的影子。

  “如此说来,‘胡张恋’无法讨论好不好,张从胡这里得到了爱情的喜悦,像一朵花遇到了春天,散发自己的香味与美艳。而胡也从张这里开了智慧。”青青在书里这样写道,凡是生命里深爱过,这样的感情都是好的,即使对方伤害过自己。没有爱,没有恨,没有眼泪和彻夜不眠,生命是何等轻飘,如暮春的风絮。

  青青表示,写作中她以女性视角去写,但不是只站在女性的视角。她希望能从更高的角度、从他们更长的人生去理解其中的意义,而不是只停留在简单的男女之情。仅仅把胡张的关系定义为男女之情是一种庸常的价值判断,张爱玲说在一切潮流之外,那么我们去理解和判断她的一生也应该在一切潮流之外。

作家青青现场签售新书。

  在一切潮流之外书写“活着的张爱玲”

  “从一九三几年起开始看书,就感到左派的压力,虽然本能的起反感,而且像一切潮流一样,我永远是在外面的,但是我知道它的影响不止于像西方的左派只限于一九三0年代。”20世纪60年代后期,张爱玲在《忆胡适之》一文中这样写到。

  同样在20世纪60年代,张爱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曾提到,自己是“在一切潮流与运动之外的”。

  在可见的资料中,张爱玲两次提及的相似的话,最终成为了新书书名中“在一切潮流之外”这句话的来源。

  事实上,早期青青还给出了另一个书名《把我包括在外》。这句话并非张爱玲所说,而是好莱坞制片人高尔温所言,但张爱玲是最这句话进行中文传播的第一人。青青表示,“把我包括在内”是张爱玲一生生活的注解,在是在一切潮流与运动之外,冷眼旁观,独立于世。

  “张爱玲曾说,‘我有时觉得,我是一座孤岛’,这两句书名也代表了张爱玲人生所有的生命态度和创作态度。张爱玲的一生没有落入俗套,她的一切都没有从世俗出发,而是从生命出发。”青青说,“她其实有相当高的情商和智商,但并不屑于用这种来应对社会,而是始终冷眼旁观,独立于世,用自己的方式去爱这尘世。”

作家乔叶点评《在一切潮流之外——张爱玲传》。

  现场,乔叶在对谈中表示,唯有女性才能如此体恤、理解女性,青青对张爱玲的感情超越了一般的读者、粉丝,是女性之懂,女作家之懂。从书中青青关于自己与母亲、亲人的故事,可以看出青青在写张爱玲的同时也在写自己。乔叶认为,正确的观点不是文学的价值,丰富才是文学重要的价值,青青的作品做到了这一点。通过青青的行走、讲述,从而有效激活了张爱玲的文学遗产,几乎是替张爱玲活了一次,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与当下联系起来,活着的张爱玲。

青青与读者合影留念。

  “爱一个人,就想与她无限靠近。”在青青看来,做一个社会要求我们成为的那个人容易,只要努力就够了。但做一个真正的自己难,需要一生的寻找,这也许是张爱玲之于我们现代人的意义。(通讯员 江兵)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

电脑版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