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改革开放40年⑤|怀揣100元来“郑漂”,从放牛娃到保安队长
改革开放40年
郑州,巨变
镜头对准这座城市中的普通人
请他们聊一聊自己与改革开放的故事
致敬40年,奋进新时代。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国家逐步放开了人口流动的限制,中国农村掀起了影响深远的“进城打工潮”。千千万万的农村青壮年,纷纷南下或北上,在各自的城市打拼落脚。
当年18岁的陈传军,和无数个农村青年一样,只身一人开始了他的“郑漂”生活。
1
从放牛娃到打工仔
1995年,18岁的陈传军怀揣父亲给的100元生活费,从老家驻马店确山县竹沟镇一个小山村来到郑州打工,23年时间他从一名保安干到保安分公司的副经理,也从一名打工仔被特批成为一名郑州市民。
儿时的陈传军每天要翻两座小山、过一条河才到学校,为了不迟到他经常跑着去上学。因为家里姊妹多,家庭经济困难,加上父母年事已高,陈传军便在初中毕业后放弃了学业,他想像村里的年轻人一样,到外面的世界闯闯。
18岁之前,陈传军从没有走出过小山村,连驻马店市都没有去过。没有学上,陈传军成了放牛娃,看到同学们上了高中,失去了联系,他内心的失落感开始蔓延。
郑州成为他走出大山的第一站。临行前,陈传军的父亲用自行车带着他骑了一个小时才到了镇上,然后从镇上坐汽车到达确山县城,父亲把他送上火车,临行前给了他100元生活费。
陈传军说,这100元钱,是他18岁以来拿到过的最多零花钱,那时坐火车到郑州才9元钱。一个从没出过远门的小伙子,第一次觉得郑州如此遥远。
2
被骂过“看门狗”,却一干就是23年
来到郑州后,陈传军找了一份给人看大门的保安工作,“穿上保安制服,我那时候感觉可神圣了。”陈传军对这份工作很满足,这份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工作,他没想到会成为他一辈子的职业。
保安社会地位不高,尤其是外来务工的保安,在城市难有立足之地,陈传军深有体会。他受到过歧视,被骂过“看门狗”,也被喝酒的人打伤过。
尽管受委屈,陈传军依然爱着这个行业。他说,从农村出来怎么也得混下去吧,要不然回去多丢父母的面子。
1996年,陈传军在郑州蔬菜粮油批发市场当保安期间,成功抓获一个贩卖假钞的犯罪嫌疑人。当时一位中牟农民卖菜收到了几百元假钞,陈传军看到老农哭得伤心,问了情况后他觉得贩卖假钞的人应该是流串作案,就带着这个菜农骑着自行车满郑州的菜市场找,终于在嵩山路和伊河路的马路市场找到了这个人。陈传军装扮成工地买菜的工头,用计策把这个人“骗”至批发市场将其成功抓获,民警从其身上和住处搜出假钞20多万。
陈传军说,他虽然不是警察,但也有责任和义务保护所处市场的秩序和群众财产安全。像这样立过功的事迹,他做了近百起。
23年里,陈传军站过岗,巡过逻,管理过大型的农贸市场,从队员到副班长,再到班长、中队长,副大队长到大队长,直到2010年被郑州市保安公司提拔为中原分公司副总经理,陈传军一步一个脚印,从一个人变成了管理2000人的保安头儿。
3
特批落户郑州,这城市没让他失望
2011年,陈传军作为“十佳外来务工就业青年”代表,参加了郑州一场市民座谈会,在这场会议上,陈传军提出进城务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向时任市委书记连维良谏言,很快他就被特批成为拥有郑州市户口的外来青年,子女上学问题得到了保障。随后,郑州市多部门联合出台了针对外来务工青年的特殊政策,自此,凡是对郑州市发展有贡献的外来人员都能及时享受到落户郑州的政策。
从农村出来的陈传军也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从他来郑州的第二年就开始坚持献血。1996年至今22年从未间断,每月一次,他获得的献血小红本堆满了办公室和家里的抽屉。让他感到最有面子的事是获得了中国献血最高荣誉奖——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至今,他已经累计献了8万毫升的血。
陈传军说:“从来郑州第一天开始,我就告诉自己,别把自己当外人,只有想办法融入这里,才能展现自己的价值,这座城市没让我失望。”
陈传军说,是改革开放的好政策,让自己才有机会到大城市里来,和这座城市一起成长。如果没有放开人口流动和落户政策,一个农村放牛娃就不会有今天的幸福感。郑州是座包容的城市,在这里生根落户,治安越来越好,生活也越来越好。
公开资料显示,2013年郑州市区流动人口达340万,且每年以25%的速度递增,城区人口密度仅次于广州,居全国第二位。2017年,郑州市常住人口增加了15.7万人,为全省最多,达到988.1万人。外省流入河南的人口中33.7%流入到郑州市,省内流动人口中的23.4%流入到郑州市。2017中国城市人口吸引力排行榜,郑州位列第十位,在省会城市中排名中,郑州是继广州、成都、杭州之后的第四名。在今年4月发布的《机遇之城2018》报告中,郑州成为排名全国第十的机遇之城。
40年前,
东风浩荡,
改革的一阵春风吹进千家万户。
时间,
是记录历史的坐标,
也是丈量发展的标尺。
40年,
一转眼沧海桑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