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图片

让绿城更绿 让郑州更美 让笑容更灿烂 郑州奋力推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

2019-10-24 12:22:26 来源: 中原网

  

  

 
碧沙岗公园拆围见绿后,受到市民的称赞

  

  中原网讯(郑报全媒体记者 记者 裴其娟 文 王秀清 摄)绿道连绵,法桐蔽日,十河同治,贾鲁泛波。秋日的郑州,从铁路沿线到生态廊道,从公园广场到街巷庭院,处处呈现出蓝绿交织,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之美,使市民的生态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

  作为一个“绿水青山”资源禀赋并不出众的中部城市,郑州一幅幅来之不易的生态美丽画卷背后,凝聚着全市上下为推动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付出的不懈努力。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作为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的具体行动,作为落实省委、省政府“让郑州这个龙头高高扬起来”新要求的重要举措,作为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纳入“四重点一稳定一保证”工作总格局强力推进,努力让绿城更绿,让家园更美,让人民笑得更甜。

  最高荣誉 众多城市竞相角逐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是国家园林城市内涵的深化和拓展,是评价一个城市园林绿化、市政管理和生态建设的最高荣誉。

  1992年,建设部发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活动。“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每两年评审一次,其中偶数年为申报年,奇数年为评审年,采取城市自愿申报,住建部组织专家评议,申报城市必须是已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的城市。

  2007年,建设部确定青岛、南京、杭州、威海、扬州、苏州、绍兴、桂林、常熟、昆山、张家港11个城市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试点城市。

  经过近10年来的创建提升,2016年1月,住建部命名徐州、苏州、昆山、寿光、珠海、南宁、宝鸡7个城市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试点城市中仅有苏州、昆山2个城市被命名;2017年11月,住建部命名常熟、张家港、杭州、许昌4个城市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原试点城市常熟、张家港、杭州3个城市被命名。在这两批被命名的11个城市中,按地域划分,南方城市7个,北方城市4个;按省份划分,江苏5个,广东1个,广西1个,浙江1个,河南1个,陕西1个,山东1个;按层级划分,副省级或省会城市2个,地级市5个,县级市4个。

  矢志不移 “风沙城”变身“国家园林城”

  我市北临黄河,新中国成立前绿化基础十分薄弱,饱受风沙危害,被称为“风沙城”。新中国成立后,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植树造林和城市园林绿化建设,1984年,我市以大树多、绿量大闻名全国,绿化覆盖率达35.25%,位居国务院公布的全国317个城市之首,赢得了“绿城”美誉。

  20世纪90年代后期,面对城市快速发展的实际,市委、市政府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以创建园林城市为载体,加大投入,再塑绿城;将市区大片农林果木生产用地改建成公园、承租多处农村集体土地建设公共绿地;在全国率先实施公园免费开放;在全省率先大规模实施绿化广场建设、拆墙透绿、游园绿地建设、城区河渠整治绿化建设、公园和道路绿化综合整治等一系列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经过努力,我市于2002年被命名为“河南省园林城市”,2006年1月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2009年、2014年和2017年先后三次通过复查,继续保持国家园林城市的荣誉。

  持续深化 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惠民生

  成功创建为国家园林城市之后,我市园林绿化工作不断深化。2011年,郑州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了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目标。

  从2013年开始,每年新年上班第一天,市委、市政府都召开全市生态建设大会,对全年生态建设重点工程进行安排部署。2018年2月22日,我市召开生态建设暨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动员大会,成立以市长为组长的创建领导小组,全面启动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

  建章立制,推进任务落实

  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市委副书记为常务副组长、分管副市长为执行副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园林局,负责创建工作的牵头抓总和综合协调。组织35家成员单位制定“1+31”工作专案,出台《郑州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督导考核办法》等一系列制度规范,建立“周例会、月通报、季评比、年考核”工作推进机制,实行市政府督查室、领导小组办公室和驻区督导组三级督导,全面推进创建工作,2018年9月,经省住建厅评审,推荐我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项目带动,实现大幅增绿

  对照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编制完成郑州市绿道连通提质规划、300米见绿500米见园三年建设规划和郊野公园专项规划,谋划了一批绿地建设项目。在中心城区,强力推进800个公园、微公园和小游园建设,去年以来共建成811个,通过见缝插绿、拆违见绿等手段,持续提升城市绿地面积。初步形成了“大小互补、均衡分布”的公园体系。在城市外围,依托现有地形地貌、生态片林、水系湿地、文化遗址等生态人文资源,规划43个万亩郊野公园和85处生态保遗公园,成为全国率先利用文物保护用地建设公园的城市。目前,全市建成区共有公园绿地771处,已建成郊野公园2个、生态保遗公园11个,我市已形成“种类齐全、大小互补、均衡分布、星罗棋布”的公园体系。在路网沿线,全面启动铁路沿线五项整治工作,完成建筑征收拆迁378万平方米,新建绿地3896万平方米,连通绿道530公里。今年上半年,我市作为唯一的北方城市,和上海、杭州等6个南方城市一起,在绿道建设方面被中宣部重点宣传。

  增效提质,加强城市管理

  2018年来,我市持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市政设施发生巨变:“井字+双环”高架快速路初步成形,地铁1、2、5号线相继开通运营,建成区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100%,2018年获得“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称号。同时,城市容貌日新月异,制定《郑州市主次干道、支路、背街小巷沿街绿化美化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方案》,塑造微景观、创建特色路,完成微景观打造及景观提升314处,制作立体花雕85处;三大公园拆围见绿试点工程推进顺利,碧沙岗公园和紫荆山公园试点段景观效果初步显现;环卫保洁实行“以克论净、深度保洁”,城市快速路、主次干道100%机扫全覆盖。生活垃圾分类迅速推进,在住建部去年组织的第三季度考核中,我市在46个试点城市中排名第10位。在城市管理中创新性实施“路长制”管理模式,使城市面貌实现新提升和新变化。上半年,住建部将我市“路长制”工作作为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样本,进行了专题调研。

  标本兼治,改善生态环境

  实施生态修复,强化水体治理,先后对市区多条河流进行疏浚改造,特别是贾鲁河生态修复工程,一改千年古河脏乱旧貌,修复效果得到专家们的一致肯定,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有了质的改变。目前,市区河流水质全部达到地表水Ⅳ类以上,顺利通过了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验收。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制定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和示范区建设规划,完成海绵化面积29.9平方公里,通过了省级海绵城市试点城市建设中期考评。狠抓大气污染防治,2018年PM10、PM2.5年均浓度较三年前分别下降36.5%、34.3%,下降率居河南省第1位和第2位,空气质量显著改善。

  近年来,全市各有关单位对照国家标准,深入开展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生态建设水平不断提升,绿道建设、公园体系、生态修复等已形成独特风格,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足感不断提升。

  截至2018年底,郑州市建成区绿地总面积19495万平方米,公园绿地总面积8273.47万平方米,绿地率达到35.84%,绿化覆盖率达到40.8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2平方米,城市各项指标基本达到或超过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今年,郑州又以全国领先的市民美好生活指数,入列全国十大美好生活城市,在中部地区的示范引领作用不断彰显。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

电脑版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