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揭《人民的名义》创作内幕:如何把副国级官员作为幕后“老虎”

2017-04-07 08:36:33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卧室里的西洋画占了整整一面墙壁。导演李路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电视剧拍完后送到最高人民检察院审查,相关审查专家给了八个字:石破惊天,荡气回肠。

  他问:能不能写?

  李京盛说:能写!关键是看谁做?谁写?怎么写?

  李京盛指出,最好由最高检影视中心等有关部门下属的事业单位制作,编剧的人选,他推荐了陆天明、张平、周梅森和刘和平四人。

  对于怎么写,李京盛明确说,要从反腐的角度切入,是反腐而不是展示腐败。其指导思想是七个字:反腐、倡廉、正能量。

  2014年11月30日中午,南京,范子文第三次找周梅森谈反腐剧的创作。周梅森说:“我请你吃饭,我们是好兄弟,只吃饭,不谈剧。”同席的还有江苏省两位检察官。饭桌上,检察官谈论他们办案的感受,“他(周梅森)就来情绪了,激动之后就说这个事可以干。”

  2015年3月9日,周梅森的59岁生日。当天,他开始正式动笔创作。厚积而薄发,一周后,周梅森便拿出了两集剧本。

  周梅森告诉《中国新闻周刊》,2004年至今,他一直笔耕不缀。开始创作《人民的名义》时,他的抽屉里已经有了好几部小说的部分内容。“有的写了一大半,有的写了五六万字,还有的十几万字,最多的已经写了二十万出头。”

  周梅森没想到形势变化得这么快。他本以为至少还要等几年,他的这些小说才能重见天日,现在机会说来就来了。八年来对反腐现实的密切关注,多部小说里的素材积累,在创作《人民的名义》过程中,他形容自己的灵感“几乎是喷薄而出”,“写得非常顺”。

  2003年,周梅森接受《北京青年报》采访时曾说:“如果生活不能激励我,没有新的东西让我激动、让我震撼,我就会淡出政治小说领域。”

  而《人民的名义》的顺利创作,从反面印证了这句话。周梅森说,2004年至2014年,“最刺激到”他的社会现实是:腐败愈演愈烈。

  他指出,虽然十八大以来落马官员激增,但实际上,十八大以后“动了真格”的反腐,是对近十几年来腐败的清算。

  在他看来,以前有关主管部门一直有一个误区,即反腐败题材会造成很负面的影响。但实际上对于这类题材文艺作品的限制,反而从某种程度上纵容了腐败的发生和发展。“你以为不让写不让播就可以没腐败了,腐败不是愈演愈烈么?!”

《人民的正义》编剧周梅森摄影/本刊记者董洁旭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

电脑版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