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 不愿离开的露宿地
“睡在桥下四面透风,谁不知道睡在屋里舒服啊!可我们不想离开这个地方,主要是找活儿方便。”马双羊说,“前段那个叫李老发的送水哥,想给我们找个住的地方,我们不愿意去。不是真不想去,而是去了晚上就没活儿干。我们晚上呆在路边的桥下,好随时等活儿干。”
昨日下午4时,郑州中州大道与农业路立交桥下,一位老人安静地躺着,身上的棉被伴着呼吸一上一下起伏,只有脸露在外面。在记者轻声招呼下,他醒过来,坐起身。他叫冯春意,已经年过花甲,“我会砌墙,好几天没活儿了,俩孩子白天出去寻活儿了。”这个桥下,晚上会睡10多个人,其中还有他的两个儿子。
“俺家是原阳的,在这儿住的也多是老乡,平时大家有事情也能相互照应。”老人说着,一旁58岁的胡战林凑过来,点头表示认同。
“冬天活儿少,咋不回老家呢?”记者问他。
“没钱人家看不起你呀,不想回去。”话未说完,两行眼泪就从眼角流了出来,顺着皱纹流到脸颊。
爱心之追忆
去年此时,本报曾到桥下送棉被
早在去年12月份,本报就发起了“寒夜送暖,关注露宿街头者”系列活动。本报记者曾在寒夜分两路,分别对郑州市区的一些街头露宿者的生活进行了体验,记者躺在他们单薄的被褥里,被冻得瑟瑟发抖,辗转难眠。
本报还联合郑州市金水区绿城社工服务站,呼吁市民为露宿街头者募集棉被、席子或垫子、棉衣等御寒物品。本报的采访车随后还在寒夜把热心市民捐赠的棉被、棉衣送给露宿的农民工和街头流浪者。
“你们去年曾来这个桥下送过棉衣棉被。”昨日中午,记者采访时,桥下的几名农民工还说记得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