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集群

组织吹哨 多方报到 二七区大学路街道“一核多元”组织体系构筑“家园共同体”

2021-07-28 16:15:04 来源: 中原网

  中原网讯(于露 刘梦琳)一场栉风沐雨、凝心聚力的“家园保卫战”吹响号角,二七区大学路街道新华社区以党建为核心,通过党员带动、群众参与、下沉单位协助、爱心企业帮扶等形式,将辖区力量拧成一根坚固的绳索,绑在了防汛最前线,成为了携手护家园最“硬核”的“盾牌”。

  强化核心引领 树立区域统筹“主心骨”

  社区作为城市的“最小单元”,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汛情考卷里,充分凸显了社会力量参与对于突发事件的关键性作用。通过建立“组织吹哨 多方报到”工作机制,形成社区党委“哨声一响、各方呼应、全民参战、全域行动”的强大态势。在防汛之初,社区通过实地走访摸排、楼院长征集等方式梳理了辖区内的危房、易积水点等点位台账,鉴于楼院易积水的特性,提前购置了一批抽水设备和防汛物资,组建了“防汛应急小分队”,进行了应急救援培训、完善调用机制等方式,在统筹好现有力量的基础上,积极培育楼院自治组织、红色物业等新生力量,进一步强化社会应急队伍的能力和规范化管理,确保当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做到召之即来、来即能战。

  突出多元主体 共建共治共享“大格局”

  连日暴雨堆积的高水位,让辖区楼院充斥着未知的隐患。社区党委在线上迅速“吹哨”,下沉干部、楼院长、热心群众等纷纷响应,不足半日即组建了“走访、排查、协调、整治”4支专项队伍;成立了由社区书记、楼栋长、党员志愿者、物业公司群众共同参与的“新华社区恢复重建工作群”,每日征集群众反馈的汛情问题;同时,在淮北街桃源路设置了集物资捐赠、志愿者招募、汛后问题登记的“汛后临时救助点”,对群众的线下问题进行登记。通过梳理“灾后恢复问题台账”,对存在问题划分为“红(重)、黄(中)、绿(轻)”三类级别,通过“三色分布图”可一目了然看到问题的急迫程度,方便对人员的调配和划分;以片区为单位设置5个“一核多元”凝心聚力 重建家园公示点,对灾后恢复信息进行及时公示。

  发动群众力量 提升基层组织“凝聚力”

  社区党委将收集到的问题清单进行线上“发布”,由辖区各方力量自行认领,逐一销账。得知老城区积水点多,社区排水压力大,淮北街58号院楼院长马菊英自发组织“灾后自救”筹款项目,募集修复资金3400余元,并在第一时间购置了抽水设备,组织群众轮流值守确保排水不断流,让居民从以往的“等待救援”切换“主动自救”模式;桃源路38号院内树根断裂,砸中了院内的一辆私家车,由于过道狭窄,倾倒位置地形复杂,社区多方协调无果,区事管局机关党支部了解情况后,迅速领单,协调市园林局对该院的树木进行了砍伐搬运,帮居民解决了巨大隐患;看到市内大面积断水断电,辖区爱心企业鼎弘酒店管理有限公司立即动身,为街道捐赠800件纯净水,3辆运送车辆,并为辖区志愿者提供免费住宿。另一家爱心企业巴奴火锅自发组建“助力小分队”,为受灾群众运送物资,为居民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

  “一核多元”组织体系的建立摒弃了政府“独唱”、街道“包办”的治理模式,通过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构筑“家园共同体”,激发群众主人翁意识,搭建“群众自救圈”、“社会互助圈”,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参与防汛救助工作中,为灾后恢复开启“加速”模式。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

电脑版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