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狂犬病不能因噎废食
近日,有媒体报道,32岁的陕西省西安市市民龙某1个月前被狗咬伤,虽及时注射了狂犬疫苗,但5针疫苗仅打到第4针时便因狂犬病发作不幸离世,事情引发舆论关注及各种猜测。相关专家表示,不能因为个案而否定现行狂犬病预防策略,一旦被犬只咬伤,仍应立即前往正规医疗机构接种疫苗。
“患者很重视狂犬病预防,没有追着打狗,而是及时到医院进行伤口处置,这一点做得非常正确。”一直关注此事的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管医师陶黎纳说。
陶黎纳表示,报道中,医院对患者伤口的判断是二级暴露。根据《狂犬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所谓二级暴露,是指被动物轻微致伤,没有出血。在病历中可以看到,医院的查体结果是:左踝可见多处齿痕。“齿痕就是没有出血,因此医院对患者伤口分级的判断不存在错误。”
按照《指南》,二级暴露需要做两件事:伤口处理和接种狂犬病疫苗,无须接种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即免疫球蛋白或血清,简称狂免),只有三级暴露(即伤口出血)才需要注射狂免。但医院除了为患者做了伤口处置和接种狂犬病疫苗,还注射了狂免。
“这等于是双保险。”陶黎纳解释,人体在注射第一针狂犬病疫苗后7~14天内产生保护性抗体,在注射第2针加强免疫针后,抗体浓度可以急剧上升。由于人体大约需要14天才能产生保护性水平的抗体,这个时间不足以在第一时间阻止病毒侵入人体的神经组织,所以需要用外来的抗体来及时消灭伤口部位的病毒,而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就是其中之一。陶黎纳说,这一外来抗体可以帮助人体及时建立对狂犬病的免疫力。大量证据表明,同时接种疫苗和狂免,可提高预防的成功率。
“但患者仍然在咬伤后28天病发身亡,实在让人扼腕叹息。”陶黎纳说,“医学充满了意外,也许这个狂犬病案例就诠释了这一点”。
医疗自媒体联盟参与者之一的“白衣山猫”介绍,狂犬病暴露预防失败的案例国内外均有报道,并不罕见。失败原因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人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的用法不对,仅仅做了肌肉注射,而没有做伤口周围的皮下浸润注射,或者没有做全部伤口的周围皮下浸润注射;疫苗或者免疫球蛋白质量不好;咬伤后进入伤口的病毒数量巨大;病毒直接被注入了神经;以目前的医学认知,还有无法解释的不明原因。
“白衣山猫”表示,龙某的受伤部位有外踝,而外踝有一根比较粗大的神经——腓肠神经,就在皮肤下面由于腓肠神经粗大、表浅,所以容易被咬到,“如果疯犬咬了龙某外踝,病毒数量较多,且注入了腓肠神经,就有可能造成狂犬病暴露预防失败。这可能是龙某发病的原因”。但他同时表示,这只是基于医学理论上的推断和分析,龙某到底为何会狂犬病暴露预防失败而发病死亡,还需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具体勘验。
陶黎纳建议,相关部门应对涉事的同批次狂免和疫苗进行检测,确定其是否合格;调查医院在伤口处置和狂免使用过程中,是否存在瑕疵;建议家属同意对死者进行狂犬病实验室检测,明确是否真的死于狂犬病;对咬人犬周围的地区进行排除,寻找是否有其他被同一犬只咬伤而未做处理者,如果有这样的人,尽快按三级伤口进行处置;及时对肇事区域的流浪犬只进行扑杀。
“公众没有必要因为这种罕见的个案,怀疑现行狂犬病预防策略的效果。”陶黎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