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九中校长田宝宏:好校长不会在孩子的世界疯狂开采
他是教育界著名学者张诗亚教授的“得意门生”,也是郑州九中的“掌门人”,更是“中教育”的首倡者和实践者。作为西南大学优秀博士毕业研究生,他没有摘取唾手可得的“飞黄腾达”的机会,却选择到学校从事默默耕耘的基础教育工作。面对叹息,他笑称,这不是低就,而是升华!
从成立河南省首家“校长工作室”到推行“博士进课堂”,从打造特色鲜明的“教师教”到欣赏差异之美的“学生学”……他雷霆般的改革举措,一次又一次地经受同行的关注和质疑的同时,也一次又一次地赢得了掌声和鼓舞。
他立志要在中学从事学术研究,不为乌托邦般的信仰,只为教育情怀的执著坚守。他力图将对教育的思考浸透整个生命,力图通过教育变革让每个学生都自信、阳光,都欢乐地聆听生命赞歌。
他就是郑州市第九中学校长——田宝宏。
校长档案:田宝宏,教育学博士,现任郑州市第九中学校长,国务院津贴获得者、河南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于2005年9月~2008年6月在西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完成研究成果四项,被评为西南大学优秀(博士)毕业研究生,博士学位论文被评为西南大学优秀学位论文。 曾获“郑州市优秀班主任”“郑州市十大杰出青年”“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省文明教师”和“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等称号。
“中”字里面诞生出教育理念
学习是不是只有课堂和书本,在这个被称为“学校”的园子里,教育应该给这个园子再加上一些什么?一个学生个体在走向社会的过程中,学校、家庭和社会,要让他成为什么样的社会人?作为一个1985年就已经扑向教育事业怀抱的老教育人,田宝宏一直思考着解决上述问题的现实途径。
这样的思考让田宝宏在2005到2008年,暂时放弃工作,进入西南大学寻找答案。彼时,拜在西南大学教授张诗亚门下的田宝宏,茶余饭后,与老师讨论学术问题时,往往会不经意间脱口而出一个家乡话中所夹杂的“中”,这让深谙教育之道的老师常常“忍俊不禁”。
“中”是河南人天天都在挂在嘴边的口头语。但是,因为长期生活在河南,田宝宏开始的时候对“中”字并没有太多的概念和想法。在西南大学,田宝宏不经意说“中”的时候,才发觉大家对此都很好奇。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田宝宏注意起了“中”字背后的文化符号意义。而且,田宝宏越研究越发现,这个字含有的文化意义非常丰富。博士毕业,田宝宏回归一线教育,把这个字放入教育当中的时候,他想到了“中教育”的概念。
在中国,还没有其他人提出过这样的概念。田宝宏的授业恩师张诗亚告诉田宝宏说,你可以写“中之教”。但,田宝宏却认为“中之教”是另外一个概念,而自己想要的“中教育”是一个理论体系,“作为校长,‘适中’是我所追求的。”
田宝宏饶有兴趣地说,“中教育”就是在对汉字“中”的起源、演变、发展的研究中产生出来的一种教育哲学。而也正是基于“中教育”的引领和浸润,“教得其中,学得其中”,郑州九中“如沐春风”,学生快乐地学习成长,教师幸福地教书育人。田宝宏这种生机勃勃的教育景象正在影响着中学教育界。
我来到了故事发生的现场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我认为,我的追求,是基于教育真问题解决的研究,我想推动,学校生活世界的真实变革。我也是这样做的。中学很苦,我要解决中学里面的这些问题,我希望学生学习很苦的时候,精神上能够得到一种愉悦”这是田宝宏博士毕业最终选择回到郑州九中时的心声。
转了一圈,成为博士之后的田宝宏又回到了基础教育战线,回归中学当老师,这多多少少让很多人不解。何况,田宝宏博士毕业时,依据河南省的政策,田宝宏可以直升副县级干部,但田宝宏似乎对此并不感兴趣,相比官员,他更倾向于成为一个教师。除了“官位”诱惑,还有来自深圳等地的私立学校以及一些地方大学抛出的高薪诱惑,对此,田宝宏都坚定地选择了放弃。
自小生长在河南,田宝宏终究感觉有所不舍。而更重的是,田宝宏其实还有另外一种“私心”。田宝宏说,自己读博士的时候,是带着很多的疑问和问题去的,是想重新审视已有的教育教学经验,找出问题所在,希望解决教育问题的,所以,自己不能再去选择其他地方。
而在田宝宏心里,自己博士毕业到中学教书,不是低就,而是一种升华。因为,在田宝宏看来,“我来到了故事发生的现场,学术思想在这里可以‘火花四溅’”。田宝宏认为,教育一定要到鲜活的地方,才能看到教育鲜活的那一面,在学生当中、课堂当中,才能看到真正的教育故事。
尽管,中学教育很辛苦,但田宝宏执著地认为,自己回到郑州九中能做出自己认为的正确的教育,重构学校生态,用自己的教育思想去影响中国教育的高中阶段,很值得,也是很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