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巩义:让中原佛山感恩文化重放异彩
河南巩义市小关镇水道口村境内,至今仍然保留着佛山大殿寺院遗址、佛山平安寨遗址、钟鼓楼遗址、火烧娘娘庙遗址和马蹄神水泉遗址等珍贵历史遗存。
这里不仅屹立着秀美的自然生态、孕生出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还根植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传唱出美丽动人的历史传说,其中最大放异彩的便是中原佛山文化的精髓——感恩文化。
佛山文化的历史由来
佛山感恩文化发轫于河洛文化的核心区域——巩义小关镇,古村落环绕的佛山,既是回归自然放松心灵的去处,也是寻迹中国感恩文化的起点。悠悠千年,文脉永续。中原佛山虽风光秀美、底蕴深厚,但却“养在深闺”鲜为人知。
中原佛山主山顶全是红石,山腰主要是青色石头,全域地形为一山一水七岭八沟,是巩义东部最高的山峰,海拔696米。
在中原佛山,当地流传不少富有感恩情怀的民间故事,这构成了佛山文化的主体部分,这也成为佛山感恩文化的源泉。根据史料《巩县志》记载,早在东汉时期,刘秀在平定王莽之乱时,率军前往洛阳途中经过伏山(今中原佛山),由于数月征战,将士饥渴难耐,溃不成军。此时突然偶遇一左氏女子,于是拉马驻缰,马蹄猛抬瞬间踏出一汪甘泉水池,刘秀见水,一时饥渴的他下马狂饮,连称此水甘甜。左氏女子看到刘秀此状,便赠与他麦仁粥,留其休息照料数日,以整顿兵马,重振士气。此后,刘秀率军果然一路大获全胜,最终称帝。
称帝后的刘秀感念左氏女子昔日的赠食充饥之恩,便命大臣前往寻找,有意将其纳为夫人。不料后因误会,左氏女子躲进树林,最终不幸葬入火海。刘秀闻后痛苦万分,不想本意感恩,却酿成大祸,遂下令封左氏为娘娘,封赐伏山为佛山,封马踏泉为马蹄神水泉,因此地为水的出口,封此地为水道口,以警后人常怀感恩之心,把感恩之心传递下去,把感恩之水常饮下去。
而有关马蹄泉也有一段美丽传说。马蹄泉又名神水泉,根据《大峪沟志》中的记载,文革动乱时期,水道口村出现了“佛山提神水”事件。当时,人民群众的生活十分困难,生病无药可用,于是就有人到马蹄泉取水治病,结果竟“水到病除”。消息传出后,附近村民纷纷闻声而来,神水泉的名号也由此而来。此后,村民为感恩泉水滋养,以实际行动保护泉址,建井立庙以纪念之,最终使其免受破坏。
除了这些史载传说,中原佛山还保存有大量文化遗址,如火烧娘娘庙、平安寨、佛山寺、钟鼓楼等,也存有部分相关碑文。这些久久相传的民间传说和经过考古论证的文化遗址,都是佛山文化的产物,透露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也为佛山文化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佛山文化的恢复重建
建立佛山文化保护区,把旅游作为一个推动力量,不仅可以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文化的融合,让各地的人们感受佛山文化的魅力,感受这个特色小镇的不同之处。
南开大学的教授史培华曾说过,在恢复与重建佛山文化的过程中,还应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团体机构、群众相互合作的文化传承机制,建立一个各方面协调发展的佛山文化传承模式,建设多元化的佛山文化传承途径,开放佛山文化的氛围,从而提升其在我国民族文化领域中的地位,重新激活佛山文化的活力和生机。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佛山文化的恢复和重建,我们并不只是简单地恢复过去,而是在起到保护作用的同时更好地促进发展。此发展不仅仅是推动城市的发展,还要带动当地居民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当地村民的收入水平,主动吸引当地居民参与到当地文化保护中。
对佛山文化的恢复和重建也是对感恩文化的传扬和继承。恢复重建佛山文化,须注重创新与继承相统一,感恩文化在继承原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要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不仅要表现出对所受恩惠的感激和回报,还要体现出对这种感激和回报的超越,对传统文化怀有敬畏之心,体现出一种精神境界的升华,不带有任何功利目的与色彩。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前提下坚守,唯有此,佛山感恩文化才能在中原大地乃至全国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