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化和人工智能之后,新零售要来了
两会期间,关于工匠精神、中国质造的概念又一次被提及,并被放在了极为重要的位置,而这一波「质造」、创业创新背后的驱动力则是在过去一年多时间中同样被热炒的人工智能。
暂且不论当一个科技概念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之后,还会有多久的生命周期,毕竟很多时候这就如同街边买菜大妈也告诉你股市是牛市一样。但随着新一波技术浪潮的到来,不仅仅是互联网行业,传统行业同样也正在被改造和升级。而这其中桥接在互联网与零售行业之间的电商同样也是最先感知到这种变化的行业之一。
进入2016年以来,电商的说法正在被淡化,取而代之的则是「新零售」,从目前的媒体报道来看,新零售这一概念最早提出于2016年10月阿里云栖大会上马云的演讲,在马云看来,「未来10年、20年,将没有电子商务这一说法,只有新零售」。
电商时代之前的零售创新更多的是商业模式和管理方式上的创新,比如7-11、沃尔玛、阿尔迪等,他们无一不是通过改造后端供应链,优化前端店铺组织、呈现形态,通过运营提升服务水平从而提高零售的坪效。
电商则是零售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由于将零售线上化,从供应链到自营或平台上的卖家,再到最后的支付方式和物流交付,零售行业的组织方式被互联网所革新,尽管这其中线上部分的变革仅仅是前端的获客运营,以及在线化的支付形式,但这已经足以带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巨大影响。
电商依靠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带来的两拨流量红利迅速提升了其在社会零售总额中的占比,直至去年线上零售交易金额超过4万亿,占全国33.2万亿人民币的社会零售总额12%。
但很显然,第一轮电商浪潮虽然造就了阿里、京东这样的综合性平台,以及唯品会、聚美优品、当当网、贝贝网、蘑菇街等垂直领域的电商巨头,但从模式的本质来看,如今大多数的电商平台与10年前并无太大差异,在改变的更多的是由运营和物流供应链等基础设施提升带来的体验优化。
而随着流量红利时代的结束,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后起之秀更多的是在前端获客方式上努力创新,从蘑菇街、聚美、贝贝网这样聚焦于某个垂直人群,再到拼多多这样挖掘微信社交流量红利的模式,创新者在电商面前似乎都很难找到更好的破局点。直到人工智能和日益数据化的电商生态在技术和数据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才出现了如今这一轮所谓的新零售。
新零售的核心是零售与数据的结合,而非简单的零售线上化(当然零售线上化也并不简单,从亚马逊、8848开始,我们足足走了20多年)。阿里研究院在其《新零售研究报告》中将以心为本、零售二重性和零售五种大爆发归纳为新零售的三大特征,而这三点都是围绕零售的数据化展开的。
随着用户数据的日益完善,如今不仅仅是在线上购物,即便是我们在Shopping Mall这样的线下场所购物,依靠传感器和智能手机定位,消费者的画像依然可以被清晰描述,这也使得零售经营者能够更理解用户随时随地的需求,从而提供更精准的推荐与服务。
这种数据化不仅仅是用户画像的数据化,同时也是经营理念和商业组织形式的数据化思维,在人被以比特计量的同时,商品也同样比特化,甚至过去只能在线下进行的诸多服务,比如英语教学、音乐教学、兴趣爱好培养等也可以被线上商品化,这直接带来的将是经营者运营思维的转变,以及零售价值链的重塑。
在新零售的背后,人工智能同样也在改造供应链和仓储物流,以标品的图书管理为例,在过去大型电商的图书的采销需要处理几十万SKU,而随着数据化水平的提高和人工智能的应用,机器可以极大程度上代替人工完成这类标品的采购、入仓、补货、运营等环节。
高盛预测,到2025年,人工智能在零售业每年将节省540亿美元成本开支,并带来410亿美元的新收入。物理学家霍金对人工智能的看法则更为激进,他曾警示道,「人工智能和日益发展的自动化将大量取代中产阶级工作……从某种程度上将,这就是破坏性创新,冲击不可避免」。
的确,破坏性技术的发展速度往往会超过用户需求的增长速度,这也是克莱顿·克里斯坦森代表作《创新者的窘境》中的核心观点之一。技术发展很多时候并非由用户需求驱动的,反而是由于新技术的产生和应用,刺激和带来了新需求的增长。
或许在贝佐斯眼中,由于缺少破坏性技术元素,小米努力要开的1000家线下店并非真正的新零售。根据亚马逊公布的计划,其将在西雅图尝试建立名为Amazon Go的新型商店,顾客可以进入商店挑选商品并直接拿走,唯一需要做的就是登录Amazon Go的App进行签到,依托于射频标签技术,亚马逊会在顾客离开商店时自动结算。
尽管美国商业工会曾有成员抗辩,「自行结账系统实际上更慢、更低小,需要投入更高的监控成本」,但这似乎并不能阻挡Facebook上年轻人对这一新型商店期待的热情。
而在国内,阿里、京东们也早已推进新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储备和应用,最直接被影响的就是后端的供应链和物流环节。
零售学中有一个概念叫「牛鞭效应」,指的是从零售商订货开始,经过多级分销商传递到品牌商的过程中,每增加一个层级,其粗放乐观的销售预估,导致的产能过剩和产品滞销现象则越严重,最终库存将整个零售链条的各级拖垮。
随着数据化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从销售数据的预测到实际销售数据的分析,供应链的每个环节变得更加精准,甚至向C2B模式靠拢,这其中造成的销售预估误差越来越小,销售链条的环节也被不断缩短。
在物流仓储环节,京东和阿里都已经发布了其无人仓储系统,甚至推出了同亚马逊如出一辙的无人机送货计划,仓储物流的自动化直接带来的结果将是这一原本电商最重的环节效率提高,成本优化,进而创造更大的利润空间。
除了巨头,垂直领域的电商平台同样也有着自己的新技术应用方式,甚至有时因为他们更聚焦某个特定群体或场景,从而能够获取更丰富的数据和更精准的用户画像。
以母婴领域的第一名贝贝网为例,其拥有中国最大的妈妈人群用户(7000万),月活超过1100万,日活达到300多万。并可以基于其购买数据和浏览行为提炼出多维度的用户特征,进而进行定制化的商品推送,人群的聚焦带来的是算法模型训练难度的降低和最终效果的提升。
特定人群的精准数据帮助像贝贝网这样的垂直领域电商平台更容易建立其壁垒,因为面对这一人群,垂直电商反而更能够实现阿里研究院所说「以心为本」,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精细化的运营服务。
有报道称,张良伦这位被徐新看做“有刘强东影子”的CEO,已经为贝贝网储备了超过50人的大数据团队,并组建了供内部使用私有云。大数据应用于智能推荐、用户画像、采购、仓储供应链将极大的提升运营和供应链效率。而智能关联推荐、语音客服机器人在用户体验的提升上带来明显的提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已经深入到贝贝网的各个业务场景。
随着语音识别、图像识别,以及自然语言理解技术的深入发展,以图搜商品、基于聊天机器人的购物助手、智能客服都有望成为基础性技术,被每一个像贝贝网这样的垂直电商平台所应用,而不是被巨头所垄断。
但对于最初应用新技术的经营者而言,也往往更能够利用新技术的红利,只是这种事情在历史上并不常发生在近乎于垄断者的巨头身上,往往是跟随者以及创业者把握住了这样的机会。
当初互联网时代阿里、京东也是用同样的逻辑冲击甚至颠覆了沃尔玛、国美、苏宁这样的传统零售商,这一次的新零售会有什么不同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