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焦点新闻

多些从"0"到"1" 从政府工作报告看科研"小目标"

2017-03-07 08:12:44 来源: 新华社
题:再多一些从“0”到“1”——从政府工作报告看我国科研“小目标”。“完善对基础研究和原创性研究的长期稳定支持机制,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技术创新中心,打造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平台。

  新华社北京3月6日新媒体专电 题:再多一些从“0”到“1”——从政府工作报告看我国科研“小目标”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蒋芳 蔡玉高 陈刚

  “完善对基础研究和原创性研究的长期稳定支持机制,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技术创新中心,打造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平台。”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的阐述,让科研工作者看到了政府支持基础研究的决心。代表委员们表示,更多一些从“0”到“1”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已然成为我国科研的“小目标”。

  最好的关系就是你懂我的不容易

  政府工作报告中在谈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时,首先便是“完善对基础研究和原创性研究的长期稳定支持机制”。

  “最好的关系就是你懂我的不容易。对基础性研究投入长期稳定支持,符合科学研究的客观规律。”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崔向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年逾六旬的她仍在为12米口径光学红外望远镜立项而忙碌。

  崔向群表示:“大科学装置集群和交叉前沿研究平台,有助于搭建基础研究和交叉学科研究的创新平台。这是中国人必须抓住的机遇。”

  “潜龙二号”首潜成功、暗物质卫星“悟空”完成在轨测试、“神威·太湖之光”超算摘得世界桂冠、量子卫星“墨子号”发射、“天眼”落成启用……全国人大代表、东南大学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崔铁军一口气报出了我国去年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可谓月月都见“重头戏”。

  “这些重要成果来自于中央对科研工作者从跟跑到领跑的要求,也来自于全国科研工作者夜以继日的拼搏、创新。”崔铁军说。

  “政府的决心,给我们科研人员吃了定心丸。”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张新民表示,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十年、二十年都不见得能“磨一剑”,只有对他们持续稳定地支持才能赢得未来。

  从“0”到“1”,中国创新拒绝小打小闹

  基础研究为何如此重要?多位代表委员说,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受制于经济基础和发展水平,我国创新工作多是跟随式的,大多数是从“1”到“10”、从“10”到“100”的集成创新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给出了明确而强烈的信号,各级政府将鼓励科研人员做更多从“0”到“1”的原始创新。“没有基础研究,创新就是小打小闹。”张新民说,“我们需要更多的从‘0’到‘1’。这是中国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要求。”

  崔铁军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及创新,充分说明创新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科研人员理应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选择基础研究方向全力以赴创新。

  去年一年,我国部署启动面向2030年的科技创新重大项目,支持北京、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新的一年,我国又将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技术创新中心,打造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平台。

  对此,崔向群表示,鼓励基础研究,政府做了很多实实在在的工作。假以时日,我国的科研人员定会用优异的成果做出回答。

  包容很重要,要像欣赏艺术一样欣赏基础研究

  没有谁比科研人员更希望尽快出成果,但科学研究有其自身的规律,急也急不来。代表委员们表示,长期稳定的支持机制,体现出国家对科研人员的包容性,这对我国科学事业发展大有裨益。

  张新民说,少则一二十年,多则三五十年,任何重大的突破性成果,必须要经过大量的科学研究和实践检验。错误并不可怕,只要能在失败中不断总结教训,不断试错终将迎来成功。

  “基础研究必须是长期性的,每一步都步履维艰。”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空工业科技委副主任杨伟说,“只要探索,就有失败,就有反复。我觉得现在往前走的压力和挑战更大,但必须硬着头皮走下去。”

  张新民则将基础研究和艺术创作进行类比。他说:“当全社会能像欣赏艺术一样欣赏基础研究时,科学家们一定能创造出更多辉煌的成果。”(参与采写:张漫子、呼涛、陈诺)

点击查看专题

  点击查看专题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

电脑版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