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的路有多远?十张图看春运变迁
从慢慢悠悠的绿皮车到呼啸前行的高铁,从“搬家式”的大包小包到一个行李箱轻装上阵, “春运变迁”背后,是中国经济社会结构以及民众思想观念的“结构性变化”。
左图:2011年1月21日,在浙江嘉兴火车站,一队衣着鲜亮的安徽籍务工人员,分别拎着油漆桶或涂料桶,排队上车。(图片来源:CFP)/ 右图:2009年1月9日,在青岛火车站买票的旅客手里都提着一个马扎。(图片来源:CFP)
乘车神器“换代升级”
绿皮车时代,行速很慢,一摇三晃,为了度过车上漫漫时光,方便面、小马扎、油漆桶、扑克牌、瓜子等成了众多返乡人追捧的旅途“神器”。这些物品帮助旅客们解闷、沟通,一趟车下来,很多人已经熟识、依依不舍了。在各种“神器”的助推下,绿皮车厢俨然一副温情浮世绘。
如今,这些“神器”逐渐下岗。比如高铁用时短,从上车到下车或不需半天,方便面的“地位”自然受到“妈妈做的饭”的冲击;有了一人一座,小马扎自然无用武之地。
手机、IPAD和电脑则成为新时代的“神器”,高铁上的“低头族”听听歌、看看电影,一晃眼也就已经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