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协议”:虽然艰难,但别无选择
再次,使用效率、成本或资源构成等因素大大限制了清洁能源的广泛使用。能源是经济增长的基础,而化石能源的排放占到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绝大部分。既要确保世界经济增长、解决70多亿人的衣食住行,又要顾及各国不同国情、逐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使用低碳和可再生能源是出路,但一国的能源结构涉及因素太多,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到。
最后,尽管部分国家态度积极,但毕竟各国态度不一。目前,已有超过160个国家在大会准备阶段就陆续向联合国提交了针对气候变化的“国家自主减排贡献”方案,形成全球协议的基础,将原本集中在两周之内的工作压力分散到会议召开前的几个月。各国的行动计划无一不体现了世界各国大幅消减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推动全球经济去碳化的决心。但这些并不能掩盖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各成员国围绕《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讨论应对气候变暖的减排安排已经进行了20年之久,至今仍有不少国家态度暧昧,行动迟缓,甚至摆出“要么接受,要么放弃”的姿态。
此次巴黎气候变化大会能否取得实质进展,最终能否达成具有法律效力的决议,现在预料还为时尚早。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日前表示,“应对气候变化离不开全球每个人的努力与奉献”,“进一步加强全球合作是应对这一全球共同挑战的唯一出路”……可见,无论成功与否,这些理念都必须成为世界各国不断加深的共识。当然,如果能像法国外交与国际发展部长法比尤斯所强调的那样,“虽然异常艰难,但别无选择,必须成功”,就更好了。
我们拭目以待。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
“我向世界各国领导人发出明确的信息:巴黎会议的成功取决于你们。现在到了我们运用常识、作出让步和达成共识的时候了,也到了放眼国家利益以外的天地和把共同利益放在首位的时候了。世界各国人民以及后代子孙期望你们拥有远见和勇气,抓住这一历史性的机遇。”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
“无论遇到什么情况,中国作出的自主贡献方案安排都要确保完成。如果想再进一步提高目标,可能需要更多努力。我们希望通过这次谈判建立一种激励机制,全球一起努力。”
英国气候变化专家斯特恩勋爵:
“欧洲必须加大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并对情势的严峻性保持清醒的认识。巴黎气候大会将成为欧洲‘拯救地球的最后机会’。在人类历史上,这是失不再来的机会,我们为未来20年制定的路线至关重要。”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邹骥:
“中国目前是全球第一大年度排放大国,还不是累计排放的大国。但若不采取行动,在未来10到20年可能会成为累计排放大国。如果我们现在采取低碳发展的策略,坚持生态文明,就会有所改变;如果迟疑,我们就可能错过历史发展机遇。”
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气候与能源倡议”负责人萨曼莎·史密斯:
“中国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的努力值得赞扬。中国虽然是发展中国家,但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通过‘国家自主贡献’等方式作出了重大承诺,还宣布将出资200亿元人民币建立‘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反观发达国家,虽然作出了到2020年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亿美元气候援助的承诺,但目前这个承诺与落实之间还存在巨大差距。”
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中国代表团副团长苏伟:
“巴黎大会的意义在于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方向,让更多人认识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并思考如何作出相应调整;在于向世界发出信号:人类对地球的未来要有负责任的态度,要把世界放到一个可持续发展、绿色低碳转型的轨道上来。”
外交部气候变化谈判特别代表高风:
“中国是第一个提出自主减排目标的发展中国家,到今年几乎全球所有发展中国家都有了自己的行动目标。此次巴黎协议将从以往自上而下的模式变为自下而上的模式。从外交的角度讲,这种模式的演变是很大的变化,所以巴黎会议将具有里程碑意义。”
(光明日报记者 张蕾 光明网记者 张娟)(光明日报记者 叶乐峰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