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记者: 镜头里的“变”与“不变”

2015-01-26 11:07:59 来源: 大河网

他的镜头里,曾经有主席台上摆放的花篮,欢迎代表、委员的大红条幅,代表团五颜六色的文艺演出。常石明是《人大建设》杂志的摄影记者,从2000年起参与省“两会”报道,他的镜头,真实地记录了省“两会”的会风变化。从2013年起,他很难找到铺张浪费的画面了。(记者张渝 实习生曹凡)

“两会的会议现场,无鲜花、绿色植物,不插彩旗,会场内仅一个横幅。”常石明对大河报记者说,从2013年起,节俭办会成为省“两会”的“新常态”。我省更是明确:会议餐饮形式为自助餐,还取消了“小火锅”。

没有鲜花、红地毯;乘车少了警车“护航”,自助用餐时多了家常菜,少了大鱼大肉和酒水,多了饭后的“光盘”……回忆起两会的变化,常石明说也说不完。

镜头里最明显的,是大会的摆花和红地毯没了。“开会花的是纳税人的钱,自然每一分都应精打细算。”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会务招待用酒也没有了。“代表、委员上会是为了履职,喝酒能不影响工作吗?”

作为媒体人,老常还有个感受,那就是:信息时代,媒体传播更广了。“过去记者少,摄影记者只有我和河南日报、大河报的几个人。”而从2005年起,老常觉得端着照相机的记者明显多了。“以前记者数量屈指可数,现在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大家都争着要来,这说明老百姓对省‘两会’更关注了!”

常石明还发现,代表、委员对媒体报道的关注也加强了,人大代表的智能电子终端上,他们随时登上大河报的客户端,看网友的评论和意见。

“要说啥没变,就是代表认真履职的态度没有变!”老常说,在还没实现无纸化办公的时候,他感觉会桌上的提案、议案一年比一年摞得高,而审议、讨论“一府两院”报告时,他们时常争先恐后。

常石明回忆,去年省“两会”,在一个代表团里,两位代表为一个经济数据争论起来了。“两个人是不同单位的,他们的工作也与统计无关,这充分说明代表看报告的仔细程度,对于人民的严谨、负责程度。”

精彩推荐
返回顶部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