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郑州新闻

高桩舞狮、五彩神箭、糍乐瑶山…… 59个表演项目亮点频现异彩纷呈

2019-09-11 09:16:44 来源: 中原网

   

五彩神箭

糍乐瑶山

   中原网讯(郑报全媒体记者 汪永森 刘凌智 文 李焱 图) 9月10日,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比赛继续在郑州工程技术学院进行,59个特色节目将民族服饰、生活习俗与艺术表演结合在一起,充分展示了各民族的独有风情和文化魅力。

    表演项目10日进入第二天,广东代表团的《鼎孖》、山西代表团的《晋风舞韵》、湖南代表团的《糍乐瑶山》、青海代表团的《五彩神箭》、江西代表团的《舞动热巴》、福建代表团的《山岭悦动竹音来》、上海代表团的《布鲁光斯基撒铛基》等精彩节目轮番上演,来自回族、瑶族、苗族、彝族、土家族、俄罗斯族等不同民族的运动员,用热情的演绎将民族文化与传统体育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河南代表队为观众带来了《群猴戏狮》《集体空竹》《柔力民族情》《太极神韵》四个节目,由登封鹅坡武校舞狮队送上的《群猴戏狮》在8分多钟的演出时间里,呈现了猴子和狮子从相遇、猜疑、试探,到最终和谐相处的过程。

    “节目融入了少林拳、猴拳等拳法,腾跃、空翻等高难度动作贯穿始终,狮子的英勇威猛、猴子的俏皮可爱都被小演员们用武术动作演绎得活灵活现。”节目负责人任晓刚表示,《群猴戏狮》节目编排新颖别致,对演员的基本功和武术技巧都有很高的要求,它不仅仅是一台展示技巧的节目,更是一幕有故事情节的舞台剧。

空竹

    《集体空竹》节目将大家喜闻乐见的广场健身活动空竹带到了表演舞台,让一个个空竹在上下翻飞间弥漫出了丝丝艺术气息,民族文化与传统体育相碰撞也引得观众声声喝彩。

    “不同民族带来不同的感觉,每个节目都能带出区域的特点,那些舞蹈动作更是让人眼前一亮。”现场观众刘女士说,观看表演了解到部分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多才多艺的少数民族青年男女则让大家不时竖起大拇指。

搭火把

    云南团《搭火把》: 火把节上激情四射

    彝族是一个崇尚火的民族,火把节是彝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搭火把是火把节最为神圣的竞赛活动,广泛流传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是彝族群众最喜爱的民间传统体育竞技运动。

    9月10日上午,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在郑州工程技术学院体育馆内继续呈现精彩,身穿彝族特色服装的青年男女以似火热情表演了竞技类节目《搭火把》,舞台中央野性却质朴的呐喊,引来观众席上阵阵喝彩之声。

    这个自带“裁判”的节目分三轮对彝族火把节中最为抢眼的搭火把过程进行提升打造、全新创作,将双柏县彝族群众最喜爱的民间体育运动带到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向全国进行展示。

    第一轮:“抢火把比赛”在比赛场中央放置规定数量的小火把,上村和下寨以相同竞赛方式进行抢火把比赛,最后以吹响过山号表示比赛结束,以数量最多的一方为获胜方。

    第二轮:“扎火把比赛”使用相同数量的小火把,上村和下寨同时竞速扎火把和集体传送火把,最后集体完成速度更快的一方以竖起场地中央大火把并吹响过山号表示比赛结束。

    第三轮:“插火把比赛”场地中央竖立的两把大火把,上村和下寨用以相同的竞赛方式将扎好的小火把插在大火把上,最后以取得火种点燃大火把为获胜方。

    “哪个村寨抢得最多、扎得最快、插得最快、最先点燃大火把获胜,即为当年的掌火人,预示着来年风调雨顺、丰收平安。”《搭火把》节目领队表示,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每年火把节各村各寨都会举行抢火把、扎火把、插火把竞技比赛。

掷柶游戏

    吉林团《掷柶游戏》: 游戏舞蹈完美结合

    9月10日,吉林代表团带来的朝鲜族《掷柶游戏》亮相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赛场,15名身穿民族服饰的运动员将游戏和舞蹈完美结合在一起,整个项目的独特表现形式让众多观看者睁大了眼睛。

    掷柶游戏是朝鲜族特有的一种传统游戏,又称“掷柶”或“柶戱”,距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朝鲜族先民以“掷柶”方式占卜问天来求得来年的好收成,现在仍是朝鲜族同胞欢庆元宵佳节的重要民俗活动。

    说起《掷柶游戏》就不得不介绍下它的游戏规则,掷柶游戏由参赛队伍轮流向棋盘投掷4根约20厘米长、涂成红白两色或原木色的刻有标记的短木棒——尤茨,根据木条的朝向,决定行走步数。如,只有一根红色朝上,前进一步,两根红色朝上则前进两步,以此类推。如仅有一个标记的白色平面朝上,须后退一步;四个白色朝上前进四步,并继续投掷;四个红色朝上,前进五步,也是继续投掷。走棋过程中,恰好走到对方棋子的位置上,可以“吃掉”对方的棋子,并继续投掷,然后通过路径的选择,以最短时间到达终点的一方获胜。

    在郑州工程技术学院的赛场上,15名来自吉林的朝鲜族舞者分成两个队伍及裁判,将紧张的《掷柶游戏》过程用舞蹈动作进行表现,也将掷柶双方的欢乐心情表达了出来。

    吉林代表团工作人员介绍,朝鲜族《掷柶游戏》融文化、体育、游戏于一体,目前已被列入省级非遗保护项目名录,已得到有效保护并成为朝鲜族特色文化品牌。

    朝鲜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居住在中国东北部,特别是在吉林、黑龙江、辽宁。民族节日主要有岁首节、上元节、寒食节、秋夕节等。朝鲜族有着悠久的民族传统文化,白色是朝鲜族最喜欢的服装颜色,象征着纯洁、善良、高尚、神圣,故朝鲜族自古有“白衣民族”之称。

高桩舞狮

    广西团《高桩舞狮》: 梅花桩上撒娇卖萌

    9月10日上午,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场馆内,来自广西代表团的两名小伙奋力舞动狮子,在2.5米高桩之上惊险腾挪,他们不时做出连串摆尾、竖耳的逗趣动作,口吐玫瑰花向裁判席“献殷勤”,更是让观众们忍俊不禁。

    广西梧州狮舞文化历史悠久,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是梧州市民族体育文化的一张名片。2011年藤县狮舞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2016年,藤县被命名为广西民族传统体育表演项目基地、广西十大民族传统体育保护传承示范基地,世界(藤县)狮王争霸赛被命名为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品牌赛事项目。

    近年来,梧州市积极推动狮舞项目的普及和发展,为弘扬中华传统体育文化,促进各民族和睦团结、和谐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此次远赴中原大地献上《高桩舞狮》的是有着“世界狮王”“东方狮王”之称的广西藤县禤洲龙狮团。

    “高桩最低1.2米,最高2.5米,21条桩柱,整套桩长13.6米,运动员要把狮子的喜怒哀乐萌的形态表现出来。”教练员苏德威介绍高桩舞狮项目,称梅花桩好比山峰、河流、平原、山涧,梅花桩采青则好比做人一样会遇到很多困难,“大家都要克服困难,最后走向人生巅峰。”

    在梅花桩上惊险耍帅的两名年轻人是28岁的狮头邓植伦和29岁的狮尾邓彬光,两人从小练武,长大舞狮,此次来郑参加表演最想去的地方是嵩山少林寺。

    “服务非常好,很周到,非常感谢!”苏德威说,代表团里年轻人平均年龄在20岁左右,大家都想到河南和来自全国的表演团队比赛切磋,而可以去嵩山少林寺也让运动员们纷纷对志愿者和服务机构致谢。

飞笙踏月

    贵州团《飞笙踏月》: 以笙为媒边吹边舞

    9月10日,贵州代表团精心准备的芦笙舞《飞笙踏月》登上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舞台,呈现了苗族“以笙为媒,以歌为信,以舞结缘”,在“月老”的庇佑和见证下认领亲人再续血脉,建家立业奉献家国的历史故事。

    飞笙踏月,是苗族传承几千年的芦笙传统舞蹈,苗族是一个古老、迁徙的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一路西迁,直至云贵高原的大山中定居,由于地理环境的因素,苗族的青年男女表达爱情和感情交流的方式只有在每年的农历正月、七月、九月才能互相踏月交流。

    在月明星稀的夜晚,苗族青年捧着芦笙,踏着轻盈的舞姿,对着月亮照射的倒影,向心爱的姑娘跳起欢快的芦笙舞蹈,相互比赛技艺,他们吹起芦笙传情,跳起舞蹈踏月,这是苗家儿女千年不变的爱情习俗。

    舞台中央,伴随着苗族特色音乐,舞者踩着高难度的矮桩芦笙舞步,他们边吹边跳,蹬、点、踢、翻、转、搓、悬空转、悬空搓等动作让观众们感到眼花缭乱,更将表演现场的气氛推向高潮。

    《飞笙踏月》节目领队王健介绍,该节目曾获得贵州省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一等奖,舞蹈的本质与特点是以实吹芦笙为主,苗族人有一句古语说“不会吹芦笙就不算会跳舞”,飞笙踏月的难点在于实吹实跳,舞步以矮桩为主,表演时必须真吹真跳,曲完舞至,达到笙舞合一,这种舞蹈形式也一直传承至今。

    

晋风舞韵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

电脑版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