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郑州新闻

精准扶贫!新沟村村民脱贫有志气 绝不向困难低头

2017-06-16 09:19:57 来源: 中原网
在新沟村,提起谷殿明,大家都赞不绝口。他曾是经营燃气具的商人,但在经商过程中不忘学雷锋,20年如一日,他带领员工走过1500多个家属院,义务维修灶具超过16万台。2014年,谷殿明在新沟村搞起了绿色无公害蔬菜种植,建起“雷锋爱心养生园”,常年为汜水镇养老院和荥阳、上街两地的一些幼儿园免费供给无公害蔬菜,获得社会各界的赞誉,吸引不少省内城市乃至辽宁、河北、湖南等外地团队前来参观学习。

中原网讯(郑报融媒记者 姚辉常 史治国 覃岩峰)昨天上午,郑报融媒蹲点记者跟随荥阳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书记孙振中、荥阳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书记李艳华到新沟村村民家中走访,让记者印象最深刻的是村民身上那股绝不向困难低头的志气。正是这志气,帮助越来越多的新沟村人脱贫致富,原来新沟村里有160多个贫困户,去年全部脱贫了,只是今年因病又新增了几户。

“病好后,我自己还要干”

张某家原是贫困户,今年脱了贫。孙振中、李艳华曾经帮助他们脱贫,昨天到访,主要是想看他们现在生活上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忙。

张某患有甲状腺瘤,前不久做了手术,目前在家静养。见客人进门,热情迎接,被询问起病情时,她说:“好得差不多了。”

张某介绍说,这几年他们家变化不小,窑洞外面的墙体砌了砖抹了水泥,家里亮堂了许多,准备明年再整修一下窑洞里面。李艳华问整修窑洞有什么困难吗?张某说:“有是有,病好后,我自己还要干,困难也就容易解决了,我们总不能给你们添麻烦。”

张某有个女儿,读的是师范,今年就要毕业了。孙振中、李艳华来之前了解到荥阳今年要招200名教师, 把这消息打电话告诉过张某,张某说,她女儿说在外地找到一份工作了,想先在外面闯一闯,开阔下眼界,明年再报考教师。李艳华临走时,要了张某女儿的电话,说就报考教师的事跟她本人再沟通沟通。

孙振中、李艳华还来到村民李某家中,李某原来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现在基本健复。他说,他只有50岁,还年轻,过一段时间就出去工作,不给国家添负担。

“雷锋爱心养生园” 树起好榜样

在新沟村,提起谷殿明,大家都赞不绝口。他曾是经营燃气具的商人,但在经商过程中不忘学雷锋,20年如一日,他带领员工走过1500多个家属院,义务维修灶具超过16万台。2014年,谷殿明在新沟村搞起了绿色无公害蔬菜种植,建起“雷锋爱心养生园”,常年为汜水镇养老院和荥阳、上街两地的一些幼儿园免费供给无公害蔬菜,获得社会各界的赞誉,吸引不少省内城市乃至辽宁、河北、湖南等外地团队前来参观学习。

“谷殿明这个榜样让新沟人提起了精气神,让新沟村人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阳光大道走得踏石留印。”郑州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党总支书记、现驻新沟村第一书记焦建鹏说,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不是等和靠,是奋斗,是取得成绩后还不忘回报社会。

■记者蹲点日记

6月15日晴 新密市袁庄乡乱石沟村

多谢扶贫政策 让俺乐享晚年

走进省级贫困村乱石坡,偶遇“低保”老汉李万章,提起国家扶贫政策,李老汉伸出大拇指:“公家对咱真不赖!”

上午10点,山间的道路不时有满载石子的卡车通过。车轮扬起的尘埃中,一身材瘦小的老人手握铁锹,正将路边的石子装进一辆手推车,不大的车筐装满后,老人抬起车架,开始在山道上缓缓前行。

老人推着车,说话并不喘,他把路边的石子运到自己家,打算在门前砌一片水泥地。下坡就是他家院子。两间瓦房,一间厢房,门前一块空地上,种着三棵槐树。

老人叫李万章,今年65岁,是村里“低保户”,在扶贫攻坚工作中,属于政策“兜底儿户”。

“一月低保金200多,地里的粮食再不济也收几百斤,房前屋后种点菜,一个人,足够吃了。”李老汉家门前是一片红薯地,绿莹莹的红薯苗已高过脚面。老人又指向旁边一块儿菜地:“这里是韭菜、南瓜、葱,做饭时拽几棵,别提多香啦!”

老人走进正房,拿出一台便携式播放器。“我最好听历史戏,三国、水浒还有流行歌曲。”说着,老人脸上露出满足的笑…… (郑报融媒记者 张立 文/图)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

电脑版电脑版